汉中文化网—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
站内搜索:
首页
视点
人物
文史
旅游
民俗
行业
收藏
视频
商城
读吧
艺术
图片
您当前的位置:
汉中文化网
>
民俗
【网络中国节·春节系列特稿】有一种年味叫老家
小时候盼过年,过年要穿新衣裳、挣压岁钱,过年的味道真甜。而今,人至中年,年味却五味杂陈。回想起早年乡间年俗,不禁有几份感慨、怀念,更有新的期盼……
【年关说年】年味
春节的叫法,起初并不一致。先秦以前叫“上日”、“元日”、“改岁”、“献岁”;两汉时,叫“三朝”、“岁旦”、“正旦”、“正日”;魏晋南北朝,称“元辰”、“元日”、“元首”、 “岁朝”;到了唐宋元明,相沿称“元旦”、“元 ”、“岁日”、“新正”、“新元”;清代,叫“元旦”或“
“汉山樵歌”获新生
被誉为汉中八景之一的汉山樵歌,在南郑县汉山地区口口相传了数百年,成为陕南民歌的瑰宝。 樵歌是劳动人民上山砍柴时自由传唱的民歌。汉山樵歌发端于汉山,流传于汉中盆地。汉山周边的的农民,成群结队上山打柴,或是农耕,一面劳动一面高歌,一唱一和,一问一答,嘹亮歌声回荡山
趣谈汉中年俗
在汉中年俗里,有几个节点值得回味。走近春节,是从喝腊八粥开始的。农历腊月初八,持家的主妇把黄豆、小豆、豌豆、胡豆、绿豆等五色杂粮,掺和上花生、核桃仁,和大米熬成一锅稀饭,加了姜葱椒盐,浓浓香气就顺着屋顶的烟囱袅袅地飘散到村落田野。在山区,除了人喝腊八粥,有的还要拿镰刀、斧头在
汉中旧时风俗
汉中地处陇、秦、蜀、楚之间,其风俗受四周的影响较多。大致说,宁强、略阳、勉县杂以羌陇风俗,南郑、镇巴杂以巴蜀风俗,西乡杂以巴楚风俗,而洋县、佛坪则杂以关中以及楚地风俗,其他县区则兼而有之。 这里,择其一些简述于后:立春。凡立春日均由各县县官主持,雕塑一土牛,举行迎春仪式。先
春节渐近年味浓 正是腊味飘香时
腊味是汉中人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大菜,每年入冬后灌制香肠、腌腊肉、晒鱼干也是汉中人多年来的习俗。看着家家户户晾挂出来的香肠、腊肉越来越多,年味儿似乎也越来越浓。 年关将至 腊味制作生意火爆 临近年关,是汉中农家杀年猪、熏腊肉的红
锣鼓草
“锣鼓草”山区农民集体换工在田间薅草时,为加快进度,一至三人在人群后,边敲锣鼓,边唱督工歌,随机随情编唱,尤其多在进度慢或做活质量差者身后边敲边唱,以激励干活加快进度,提高质量。该形式使生产场面热闹活跃,消除劳动者疲乏、劳累、寂寞之感。
端公戏
“端公戏”本为古代巴蜀巫师(端公)跳神的歌舞形式,后发展为民间歌舞剧,属地方小剧种,一般为男女二人演唱,多表现男女爱情内容,故又称“对对戏”。适宜排演小型剧目,其唱腔朴实柔和、表现形式活波洒脱。唱词幽默风趣,艺术风格独特,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.
焰火
“焰火”又称“放花”。一般于春节或元宵节等喜庆节日放焰火。洋县磨子桥焰火自清代以来为最著名者,曾奉调入京参加国庆焰火晚会。主要有竿子花、笸篮花、马花、冲天炮、满天星、流星赶月、闹龙宫、火树银花、连珠炮等160多个品种,五光十色,绚丽多彩。
汉调桄桄
“汉调桄桄”又称汉中梆子戏,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,也是陕南最大的剧种,属梆子腔戏。其唱、白吐字归韵,均以汉水流域语音为基础,用梆子乐器击节发出响亮节拍。始于元代,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特点,又溶入川剧、汉调二簧柔和婉转之长,形成鲜明地方色彩和风格。汉调桄桄音乐优美,语言幽默、风趣,通俗易
共27条记录
首页
上一页
下一页
尾页
第2页
共3页
推荐
更多 >>
·
贾平凹: 凡是熊猫住的地方 都是好...
·
中国西北地区茶马古道与略阳的历史文化...
·
汉中——古人类绵延不绝的世界胜地
·
汉调桄桄的伴秦特色
·
陕西秦岭南麓首次发掘出土早期现代人化...
·
汉中市文化产业调研座谈会在城固召开
·
梁中效|汉水女神颂
·
古代汉中社会演变
推荐
更多 >>
关于我们
|
联系我们
|
合作机会
|
友情链接
|
隐私保护
|
网上投稿
|
陕西网络辟谣
|
手机版阅读
汉中文化网
www.hzwhwang.com
版权所有
陕ICP备16010438号-1
网站编辑E-mail:bianji@hzwhwang.com QQ:3477833007
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
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:
汉中文化.com
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
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-2226631